1914年5月25日他出生于北京的名门世家祖父是前清官员,官至工部尚书是收录《清史稿》的人物伯祖是光绪三年的状元徐世昌和梁启超都是其门生大舅金城是20世纪初北方画坛领袖四舅金西厓是一代竹刻大师。
▲ 婴儿王世襄
父亲王继增从事外交工作担任过北洋政府国务院秘书长母亲金章曾留学英国是中国著名的花鸟画家,母亲金章曾留学英国是中国著名的花鸟画家。
▲ 爸爸抱着1岁的王世襄
▲ 母亲金章
▲ 母亲金章的画作
正是这样的家族带给了他强大的艺术基因。他还有一个哥哥名王世容,大他两岁,从小家中就为兄弟俩聘请私塾老师教授经史和诗词。为他们打下良好的国学基础。
▲ 右王世襄,左哥哥
10岁时,哥哥不幸病故,此后,家中就独剩他一个。母亲不免开始对他更加放纵溺爱。但有一个原则,凡对身体有益的都准许玩,如有害身体的则严加管教,绝对不许可。
为了让他与世界接轨,父亲把他送入美国侨民学校,因此他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文。可他还是很顽皮,从10岁开始他就开始玩鸽子。每天举大竿子撵鸽子,然后在自己的英语作文里篇篇言鸽,老师终于忍无可忍,怒斥道,汝今后如再不改换题目无论写得好坏,一律给不及格。
▲ 王世襄一家三口
父亲希望他学医,可他根本没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医学预科念了两年,功课门门都不及格。本来应是三年后进协和医院,结果被涮了出来,成了全校有名的差生,后来他转至国文系。幸好小时候打下良好的国文基础,他才轻松胜任,能继续留校。
后来考入燕京大学研究院学习中国古代绘画,他仍是这副做派,在一群长袍的师生中冒出个擎鹰的主儿,即使是放到现在,那也够惊世骇俗的。
▲ 王世襄少时玩鹰
1939年,最疼爱他的母亲去世了,这给了他极大的震撼,直到这时,他才突然醒悟,玩了这么多年,我实在不该再愧对父母了。这个公子哥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转变,认认真真地坐在书桌前,发奋读书了。
临毕业时,他写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中国画论研究》,不免有纪念母亲之意,最终成功获得了硕士学位。
毕业后,北京已经沦陷,爱国的他不愿意在沦陷区工作,因为一工作岂不就成了汉奸,父亲要他离开北京,南下谋生。他辗转到重庆,后来到中研院所在地,在这里他遇到了梁思成。
▲ 那时中研院聚集了很多建筑大家: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德国建筑学家鲍希曼(从左至右)
他们两家其实是世交,梁启超是王世襄的伯祖王仁堪的门生,之后是梁思成将他推荐给了。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先生,傅斯年只问了一句话,你是哪里毕业的,他回答,燕京大学,傅斯年说:燕京毕业的不配到我们这里来,其实是他十分看不惯,他身上的“纨绔之气。”知道他曾是少年玩主,一定难成大事,之后是梁思成收留了他,对他说:你志愿是美术史。若对古建筑有兴趣,可以到中国营造学社边学习边工作。之后的他,就是在中国营造学社。饱览了古建筑典籍,为日后从事髹漆,明式家具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1945年日军投降,抗日胜利后,文物清理损失委员会成立,经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梁思成两位先生推荐,他被指派参加了“清损会”,在北平负责清查战乱损失的文物,风华正茂的他,带着对文物的浓厚兴趣,和报效祖国的一腔热血。
全身心地投入到清理文物上。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敏锐的他留意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1946年,他宴请了,当时北平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调查后得知,沦陷时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都被德国人杨宁史低价买去了,于是他整日往返于北、津之间,查出杨宁史是禅臣洋行经理后。立即到他公司去暗访,恰好看见一个外籍女秘书在打字,文件内容正是青铜器目录。
他一把将目录抓到手中,女秘书只得招认,之后他立即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最终没收杨宁史的青铜器240件。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等。
▲ 商饕餮纹大钺
▲ 杨宁史捐献收据
不仅如此,短短一年内,他还收购郭禅斋藏瓷200多件,追回美军非法接受日本人的宋元瓷器一批。抢救面临战火威胁的,长春存素堂丝绣约200多件,接收溥仪留在天津张园保险柜中的。珍贵文物1800多件,他日日夜夜为追回文物奔波忙碌,代表国家追还抗战时期被劫夺的文物,总计多达2000余件,其中宋代马和之的《赤壁赋图卷》等皆为国之珍宝。
抗日期间,曾有一批善本书运去香港,后来这批书全部被劫往日本,中央图书馆善本110箱,中华图书馆协会210箱,岭南大学20箱、国立北平图书馆70箱,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5箱,东方学图书3箱,其中,宋刊本《五臣注文选》《后汉书》,《礼记》明写本《永乐大典》可谓是国宝级的书籍,这批善本事关中华文脉,中国著名学者郑振铎曾说过,若是这些书落在日本人手中,那中国人要研究中国的文化,岂不是要跑去日本留学了。
从1945年9月到1946年10月,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他就为国家追回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可见他的功劳有多大,可他怎么都没想到,这份功绩非但没有让他得到表彰,还让自己蒙受不白之冤25年之久。
1946年,劳苦功高的他,兼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其后,受故宫委派,赴美国、加拿大考察博物馆一年,这期间他又记录下了,诸多重要的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国后的1952年,三反运动开始,正因为他追回大量国宝的“特殊经历”,他竟然成了运动中要打的“大老虎,”理由就是,作为国民党的接收大员没有不贪污的,他先是被关在故宫东岳庙,被轮番“轰炸”4个月后又被关到公安局看守所拘留审查10个月,在监狱遭受的非人折磨。
让他精神和身体都受到了极大损伤,还染上了肺病,可他却说,不论我受到何种冲击,甚至是无中生有的污蔑,我决要求自己坚强、坚强、再坚强,只要活得长,一定能笑到最后,审查进行了一年多,毫无证据,之后被取保释放,结果刚被释放回家,未曾想,这个曾经对故宫以终身相许的人,就收到原单位故宫的公函,故宫开除了他的公职,被无端猜疑、审查,最后撵出故宫,那时他的内心,会是多么的凄凉。
故宫开除了他,从此,故宫失去了一位学贯中西、精力充沛的领军人物,却给中国、给世界。逼出了一位独一无二,百科全书式的民俗文物、文博大家。
没有公务在身的他,常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与工匠、民俗艺人混在一起。他待人谦恭,工匠也爱和他交流。那时候流行除四旧,他发现满街都是家具,被人们拆散着卖,很可惜,他写文章呼吁人们抢救古代家具,可又有多少人会听他的。于是,他就自己跑到市井瓦肆,甚至冷摊晓市上一件件找回来,还专门找人来修,他说:“人舍我取,敝帚珍之。”
他曾经走街串巷地搜集旧家具,一次在北京通州,看到一对明朝杌凳,人家要价20元,他便马上掏钱,见他没还价,马上改口不卖了,两天后,路过东四挂货铺,他看见一人坐在杌凳上,上去就问:“这个多少钱?”此人要价40,他一摸发现没带钱包,等他带着钱回到挂货铺,杌凳又被人买走了,他又辗转去找人,就这样跑了30多次,最后花了400块钱收下。
▲ 马未都和王世襄
为了收藏文物,他可以说是散尽家财,当时他为此曾穷到何种程度,收藏家马未都曾回忆说,在北京通县,他看中一张黄花梨方桌,价格仅5元,舍不得运输费,就自己一手扶车把,一手扶桌腿,将桌扣在背上,推着车子一步步运回家。
很多人说他傻,可他觉得一点也不亏,他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根“贱筋”搜集文化器物总有一个经历。越是曲折,越是奇巧,越使人难忘。
正是这根“贱筋”,使他长时间囊中羞涩,但却藏下了诸多珍宝,论数量,他一人收藏明式家具多达79件,论质量,其弟子古家具专家田家青曾说过,如果要选12件全世界最好的明式家具,出一套邮票,代表中国文化,那先生的收藏就占了5件。
任何其他收藏领域,比如瓷器、绘画、书法,不可能一人的收藏占其中半壁江山,这足可见他的收藏能力,而且是他一个人,在那么困难的条件收藏起来的不可不说是个传奇。
本以为不问政治,就可以远离是非,没想到,他还是没能躲过那场浩劫,文革刚开始,就有红卫兵冲进他家,推倒葫芦架,拔起葫芦秧,砸碎盆栽花卉,临走在他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他知道那时自己手中的家传之物,和平素的收藏,恐怕是躲不过劫难了,于是“自我革命”,主动向原单位提出了“抄家”申请1966年,他所收藏的古玩、字画,图书、家具等大批财物,都被抄走。而正是他这个“自觉行动”挽救了他的绝大部分收藏都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可即使在文革中,面对着政治风潮上的巨大压力,他仍然没有放弃研究。他夜里常偷偷写作,刻蜡版、油印,整理成册,完成了数十万字的著述:《画学汇编》《清代匠作则例汇编》、《雕刻集影》等等。
倾心葫芦、收藏家具,刻竹漆器、著书立说,他样样出色,以“玩”为生的他,居然玩不丧志。竟然把“大俗”玩成了“大雅”,甚至玩出了好几门“世纪绝学”,最终玩成了一代大家。
玩蟋蟀,他从全国各地图书馆和藏书家,那里找来十七多种蟋蟀谱,逐段断句、改讹、勘误,编成了堪称蟋蟀谱的百科全书《蟋蟀谱集成》。
养鸽子,他编了一本《明代鸽经清宫鸽谱,》影印彩图二百多幅,著有《鸽话》20篇,养鹰有专文《大鹰篇》,养狗有专文《獾狗篇》。
▲ 晚年王世襄为《明代鸽经清宫鸽谱》编写了图说。图为《明代鸽经清宫鸽谱》中的三张原图:粉串(左图)、亮嘴短灰(右上图)、紫雪上梅花(右下图)
玩漆艺,他能花10年时间,为中国现存唯一一本古代漆工专著《髹饰录》编写解说。
葫芦是中国的特例,外国没有,到60年代,因为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国没人种葫芦了,他生怕这门工艺绝种,就写了一篇文章给《文物》杂志,题目叫《说匏器》,可编辑部不敢用,退稿,他就将这篇文章保留着,到了1979年重发后从此匏器重生,成为一种重要的工艺品。
1985年,他的著作《明式家具珍赏》在香港出版,又填补了中国人研究明式家具的空白,被称为继郭沫若的青铜器,沈从文的服装史之后,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不久之后,《明式家具研究》问世,更是激起了收藏家研究明式家具的热潮,此书甚至让明式黄花梨家具的价格开始飙升。
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推动了全世界明式家具的研究与收藏,为世界保存下了大量珍贵的文物,也带动了一个巨大的收藏产业。
2003年12月3日,为奖励他在文化发展方面的卓越贡献,荷兰王子曾亲自颁发给他,荷兰克劳斯亲王最高荣誉奖。而他也成为获得此奖的中国第一人。
他的前半生一直在收藏,可他的后半生,却开始选择散尽,2000年,他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这套奇书出版后一纸风行,成为从事收藏和鉴赏者的必读书。半年内重印4次。
2003年10月29日,和他相依为命、患难与共60年的夫人,袁荃猷因病故去,他悲痛不已。开始交代自己的身后事,加快了“散尽”的步伐
就在同年的11月26日,中国嘉德开槌拍卖“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所拍都是他和妻子,倾半生精力孜孜以求,精心收藏的古琴、铜炉、佛像、家具、竹木雕刻、匏器等文物精品。所得全部交予国家。
▲ 王世襄夫妇旧藏,已有1200多年历史的唐 “大圣遗音”伏羲氏古琴
要知道在收藏这些物品时,他既无显赫的社会地位,又无雄厚的资金支持,全凭自己的学识与眼力,点点滴滴集腋成裘。如此费尽心力收藏的东西,散尽时,又有人说他傻了,可他却坦然回答,我对任何身外之物都抱,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态度。只要从它获得过知识和欣赏的乐趣,就很满足了,物归其所,问心无愧,便是圆满的结局。想永久保存,连皇帝都办不到,妄想者岂非是大傻瓜。
正是他这般的大开悟,大境界。终让这些藏品获得了新生,也有了更多的前世和今生,当年出版的明代家具书,其中线图有几百幅之多,都是他妻子荃猷手绘,有人曾问他还有没有出家具书的想法,他深情而又悲伤地说,去年她去世了。今后如出书谁能为我制图呢。如此深厚的伉俪之情,闻者无不动容。
2009年6月,中国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他,“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
荣誉称号。这个荣誉,晚到了几十年,此时他已经重病在床,无法接受任何荣誉了,他去世前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把那只菜筐,放在他和妻子的两个墓穴之间,代表“生死永相匹。”这位穷其一生,玩得专心致志、玩得痴迷不悟,玩得忘乎所以的老人,就这样去了。
黄苗子先生说他是“玩物成家”,启功先生称赞他是“玩物壮志,”马未都先生说:他的独特性就在于,他出身上层社会,却关注社会底层的乐趣,这在中国文人里是不多见的。
世间好玩的人多,会玩的人少,别人玩是图轻松,他玩却是图折腾,图艰深,正如他所说,那是因为,我爱文化爱到了极点。他爱文化,所以可以十年如一日研究,将一些三教九流的玩意儿,登上学术的大雅之堂。他爱祖国,所以面对时代际遇,总是乐天知命,他的研究,他的学问,正如明式家具一样,既有匠艺,又有匠心,以“玩”为生的他,玩不丧志。把“大俗”玩成了“大雅,”甚至玩出了“世纪绝学,”这样的中国人,真的是值得我们永远的传颂。